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基金助推东北农大创新文化建设

        日期 2012-07-18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孙占峰 郑见  【 】   【打印】   【关闭

          “科学基金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近日,东北农业大学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冯晓对《中国科学报》说,“我们通过宣传引导,将科学基金文化的理念植入广大科研工作者心中,提高了对基础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据东北农大科技处处长焦光纯介绍,选择基金文化作为提升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学校的基础研究工作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十一五”以来,学校无论是项目数还是资助经费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7年,东北农大或科学基金资助11项,此后逐年增长,2011年已达51项。伴随科学基金资助力度的加大,该校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十一五”期间,该校申请专利506项,授权专利160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长特别奖2项,省政府一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2项。发表论文、论著总数与“十五”相比增加80%。

          形成基金文化氛围

          科学基金文化作为科学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对科学研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术东农”的氛围与科学基金所体现的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的文化不断融合,也催生了创新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

          “十一五”期间,该校教师通过申请基金的申请与执行的过程,对科学基金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科学基金的文化氛围在东北农大日益浓厚。如今,科学基金已经成为东北农大科研工作者心目中的一方“科研净土”。

          “不论承担过基金与否,不需科研管理人员去刻意宣传介绍,人人都有讲不完的体会。作为管理者,我们就亲历过青年教师获得基金后的振奋与喜悦。有的年轻教师干脆把科学基金喻为自己科研经历的第一桶金。也有人把科学基金作为科研生命的依托。”焦光纯说。

          东北农大教授马凤鸣先后获得过7项科学基金资助,是一位“资深基金工作者”。在介绍其基金经历时,他动容地描述了字斟句酌地推敲申请书的每一个过程。

          “对于获得资助的申请书,我都视为自己科研成果的精品保存。即使生活、工作中遇到烦心事时,只要捧起自己的申请书阅读,烦恼多半会烟消云散,每每自己都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在一次经验介绍会上,马凤鸣这样说。

          科学基金的标杆作用

          1996年,东北农大教师向文胜获得自己第一个尊龙凯时项目时刚28岁。

          “这项基金是我人生主持的第一项课题,它对我科研方向的形成,乃至走向科研岗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向文胜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向文胜已连续主持了7项科学基金,并组建了农用抗生素创制创新研究团队。该团队研究建立了发现农用抗生素新方法,并成功获得高效、安全杀虫剂米尔贝霉素、多拉菌素、尼莫克丁的冰城链霉菌等新菌株,为创制农用抗生素提供了新思路和关键技术支撑。该团队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冰城链霉菌等3个菌株已产业化,并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研究引起了美国、德国、英国、印度国际制药巨头以及国内十余家公司的关注。

          在科学基金资助下,该校教授赵新淮关于“类黄酮化合物对人食管癌细胞系的凋亡与周期停滞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2009年赵新淮发表在Food & Chemical Toxicology上的论文当选为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旗下《科学观察》当年农业领域的First breaking papers,这是我国食品科学领域第一篇入选的文章。

          该校教师张淑珍已经在5项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围绕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从而成为该学科的带头人。

          这些学科带头人的共同点,都是依靠科学基金作为科研起步的基石,紧紧围绕一个固定的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潜心钻研,勇攀科学高峰。

          这些学术带头人不但在学术上起到了模范的带头作用,还通过长期积累,能够不断提出科学问题,并以连续获得科学基金资助的实力确立了“带头”的位置,为东北农大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营造团队文化

          东北农大的团队文化是该校对弘扬艰苦奋斗、鼓励竞争合作等精神的一种概括。大豆、乳品是东北农大两大传统特色学科,由我国著名大豆育种家王金陵教授创立的大豆遗传改良团队,和被称为中国“乳业泰斗”的骆承庠教授培养的弟子们,秉承了老一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紧密围绕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和乳酸菌分子改造技术,将传统学科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多学科联合攻关,团队成员从不同的方向,围绕一个明确的科学目标开展探索,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十一五”期间,两支团队均获得了十余项科学基金的资助,营造了具有“豆、乳”特色的创新氛围。

          借助培养团队文化的经验,该校还对自身科技体制进行了改革,实施了学校创新团队计划,“蔬菜分子育种”、“家禽遗传育种”、“猪传染性疾病免疫防治”、“植物抗非生物逆境基因的发掘与转基因育种”等一批学术团队给东北农大科技活动组织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持续稳定地发展该校基础以及应用基础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对科学基金文化的理解和学习,该校强化了对学术交流管理的意识,并为科研人员构建了一个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近年来,该校组织多场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邀请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并创立“校园文化快车”现场互动访谈节目,定期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环境,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科研意识和探索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