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推进源头创新的主力军——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近十年探索历程回眸

      日期 2012-06-2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操秀英 罗晖  【 】   【打印】   【关闭

        “20多年前,我第一次获得了尊龙凯时3万元的资助,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让我连续一周睡不着觉。后来,我相继承担了不少科学基金项目,这让我们有机会和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交流,建立了多国联合实验室,还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9年,我本人当选了中科院院士。科学基金充分鼓励学者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于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研人员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的这一感受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中国仅用25年便建成了当前的科学基金体系,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就……尊龙凯时委员会所发挥的作用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技绩效评估——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如是评价。

        其实,人们还可以从多个维度看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基金的发展:

        ——这十年,是科学基金投入快速增长、资助环境显著改善的十年;是基础研究队伍发展壮大、人才资助力度显著增强的十年。其中,“十一五”期间,科学基金运用国家财政投入超过300亿元,比“十五”增加两倍。科学基金从最初的8000万元开始,到“十二五”开局,已经进入了“百亿时代”。

        ——这十年,是科学基金管理进一步走上规范化、法规化轨道的十年。特别是200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尊龙凯时条例》,这是我国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在科学基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条例》为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提供了法律保证,促进了我国基础研究发展。

        ——这十年,是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的十年。以国家科技奖励为例:2001年至今,几乎所有国家尊龙凯时奖二等奖以上的授奖项目(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授奖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大部分授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都得到过科学基金的连续资助。

        ……

        “过去十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基金定位更加明确。随着研究项目、人才项目、环境条件项目三个资助系列调整的完成,科学基金的资助格局日益优化,明确了‘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未来五年,科学基金的发展目标是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 尊龙凯时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主任陈宜瑜说。

        定位更加明确 在继承中发展科学基金文化

        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将科学基金的成就归因于:始终遵循最佳实践原则;高瞻远瞩和富于创新的历届领导;忠于职守、专业素质高的员工队伍;在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和监督过程中建立的内部检查和制衡机制;创造性地设立了支持前沿科学研究和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资助工具。

        而在陈宜瑜看来,维系科学基金蓬勃发展的根本,是以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基金文化。

        从始终贯彻“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到提出“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陈宜瑜曾在不同场合强调,科学基金设立20多年来,一直在继承中发展科学基金文化。

        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前提下,随着经费增长和形势发展,近年来,科学基金不断拓展管理模式和工作思路。

        “科学基金成立时的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这是适应当时科技发展需求的。2004年,我们下决心拿掉了‘部分应用研究’,确定了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陈宜瑜说,自此,科学基金集中精力支持基础研究,把竞争性资助的原则提到了更加明确的位置。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重大的经济危机时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为应对危机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我国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正是此时,科学基金进一步明确了“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

        “在科学基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要正确认识和遵循基础研究规律。”陈宜瑜说,科学基金要根据中国国情,努力探索尊龙凯时基础研究的规律,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鼓励创新,大力促进我国基础研究的繁荣和发展;要坚持以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支持创新人才为核心,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保障,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三个更加侧重”应运而生。

        他曾对媒体这样解释“三个更加侧重”的必要性:在大量科技资源投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热点领域的时候,科学基金不能因为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的冲击,在侧重基础、前沿和人才的资助政策上发生大的改变。在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提供大量优秀人才和项目储备的同时,科学基金要更加重视这三个方面。

        陈宜瑜说,“三个更加侧重”互相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服务于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和科学基金的战略定位以及二十四字工作方针一脉相承,在各自的历史阶段前后承续,既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又有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继承发展的关系。”

        就这样,十年来,科学基金逐渐摸索出一条被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赞誉的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发展之路。“2010年,我们制定了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明确地提出要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陈宜瑜说。

        侧重基础 夯实学科基础推动学科均衡发展

        支持基础研究,始终是科学基金的首要任务。更加侧重基础,就是要重视夯实学科基础。“作为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在国家创新体系总体布局中,科学基金承担的是支持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的重任。”陈宜瑜说。

        他习惯用木桶效应来说明学科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但其前提必须是学科均衡发展。就像一个木桶,最短的那块板子决定了它能装多少水。”

        “支持基础研究”的战略定位对基础研究作了一个广义的概念界定,“更加侧重基础”是要更加侧重广义基础研究概念里面的学科基础,在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更加关注传统的基础学科、经典学科,以及濒危学科、薄弱学科等。

        “比如放射化学,”陈宜瑜说,“我们那个年代有不少人愿意学这个,但现在学放射性化学、核物理的人不断减少,同时,我们的核工业发展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针对这样的薄弱学科,我们在立项和资助上就要适当加强。” 他介绍,主要支持方式包括在高校设立特殊学科点等。

        振兴学科必须与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一个学科必须保持一支队伍,要按照学科发展的规律加以政策扶持。“大家都在往前跑,我们就回来拣拣,看看这个地方缺些什么,那个地方缺些什么。关注基础学科、关注学科基础、关注基本数据的积累以及冷门学科的建设。”陈宜瑜说。

        “更加侧重基础”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科学仪器的基础研究。“我们的任务是为科学家们提供其实现某个目标所需要的工具。6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工具,我们国家的科研发展到现阶段,也需要有自己的工具,才有机会实现突破。”陈宜瑜说。

        基于此,自1998年设立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后,基金委于2011年启动实施首批9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

        侧重前沿 突破关键科学问题带动原始创新

        科学基金一直鼓励科学家走向科学前沿。前沿既包括学科融合形成的新的学科生长点,也包括可能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些科学技术制高点。陈宜瑜说,更加侧重前沿,是培育科技制高点、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前沿很容易成为热点,但热点不等于前沿。”陈宜瑜说,我们必须要在热点里面寻找到关键的科学前沿问题,并通过关键科学前沿问题的突破来带动中国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

        现代基础研究的发展动力是“科学推力”与“需求拉力”。基金委于2001年开始试点实施的重大研究计划,就是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战略领域或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如 “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 “华北克拉通破坏”等,都是热点中的前沿问题,并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

        化学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以化学小分子为探针,探索生物体内的分子事件及其相互作用网络。经过长期酝酿,基金委于2007年1月启动 “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的重大研究计划,用化学的方法、原理或工具来系统地解析信号转导过程这个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国际承认,听说今年马上要在中国开一个国际会议。”陈宜瑜说。

        同年启动的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集中我国在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围绕“华北克拉通破坏”这一核心科学问题,短短几年内就在大陆形成演化等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这些成果吸引了全球科学家的目光,也将“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推向了国际地球科学的最前沿。华北克拉通近年来正在成为不少欧美科学家举办国际会议专题和在各自国家申请尊龙凯时基金的重点议题。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每年都举办“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专题研讨。

        2011年,“克拉通形成与破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担任。会上,国外专家表示:中国科学家在华北克拉通破坏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折服。

        这足以证明重大研究计划的成功。在陈宜瑜看来,衡量重大研究计划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其取得的成果在国际上能否有一席之地。“如果说某个领域的国际会议少了中国人参加就没意思,那我们的经费投得就值了。”

        侧重人才 尊重科学规律完善资助链条

        “科学基金这些年最大的成果,是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人员队伍。”已执掌科学基金十年的陈宜瑜深有感触。他说,这是1986年建立科学基金制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科学基金要长期担负的重要职责。

        此后,通过设立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及创新研究群体等项目,基金委不断完善人才资助体系。该部门网站的资助项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科学基金共资助13146项青年基金项目,总额超过31亿元;共资助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98项,金额近9亿元。2004年,这组数字分别为1590项和3亿元、157项和1.5亿元。

        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是一大批快速成长的优秀科研队伍。事实上,中国高校的基础研究主要依靠科学基金的资助来支撑,中国科学院外来经费里面科学基金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科学基金承担着支撑中国基础研究队伍整体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的科研生涯起步于科学基金。”在采访中,记者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去年完成的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也充分肯定了科学基金为稳定和培育基础研究队伍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宜瑜曾表示,更加侧重人才,就是要认真研究人才成长规律,更加侧重打造一个相互衔接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和培养链。“人才成长遵循客观规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层次人才的结构呈现金字塔形状,没有塔基就没有塔尖,没有很好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领军人才。”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即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遵循这一原则,科学基金坚持将面上基金、青年基金、地区基金等自由申请项目作为资助重点,进一步提高资助强度。“我们始终保持自由申请项目的资助经费占到总经费的70%以上,其中面上项目要保持占到总经费的50%左右。”陈宜瑜说。

        2011年,基金委将面上项目的执行期从3年延长到4年,重点项目从4年延长到5年,平均强度分别由2004年的约22万元和150万元提高到60万元和300万元。今年,又将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提高到80万元,期限仍为4年。

        同时,基于国际绩效评估的结果,科学基金今年进一步完善了人才资助链。“我们增设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并启动青年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renew)机制。”陈宜瑜说。

        优秀青年基金介于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之间,旨在进一步关注更年轻的有潜力的科学家,为他们助跑和加速。Renew机制,则让研究工作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能通过快车道直接获得面上基金资助,从而实现在起步阶段的连续稳定支持。

        “这样一来,我们从科研人员还没出校门,即博士或博士后阶段就开始资助,到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群体等,能够实现接近20年的连续支持,从而形成一个科研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体现竞争中的稳定支持,这对于人才成长非常重要。”陈宜瑜说。

        至此,科学基金已形成由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年基金、地区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群体,以及引进国际人才的海外青年学者基金和稳定西部人才的地区基金组成的完善的人才资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