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作为资助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起到了战略性支撑作用。”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罗长坤少将对《中国科学报》说,“对于我校,尊龙凯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力拓宽了科研经费来源;二是加速推进了创新人才成长;三是显著增强了科技核心竞争力;四是有效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
20多年来,第三军医大学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领自主领创新的孕育和推动作用,坚持做一流科学、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使该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不断跃升。
做一流科学
第三军医大学始终坚持“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办学思想,围绕国家军队重大科技需求,瞄准生物医学科技发展前沿,通过凝练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协同创新攻关,在烧、创伤等医学前沿领域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1991年,该校烧伤研究所黎鳌院士承担了基金委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个重大项目——“严重烧伤早期损伤机理和创面愈合机理的研究”,以推动实施该项目为契机,该校联合国内十余家开展烧伤研究的单位,在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聚焦“烧伤早期损害与救治”关键科学问题,持续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阐明了烧伤早期缺血缺氧性损害和烧伤感染与失控性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提出了烧伤肠道营养和创面处理的救治措施,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通过承担尊龙凯时,该校科技工作实现了规模从小到大、创新能力从弱到强、研究领域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在创伤医学、基础免疫学、特殊环境医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心脑血管疾病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强的优势特色。
出一流成果
基础研究的特点是厚积薄发。在科学基金的持续稳定资助下,该校在高水平论文发表方面成果丰硕,基础研究工作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可喜局面。
该校教授祝之明在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在“代谢综合征病理生理特征及综合干预”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相关论著在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在科学基金资助下,该校教授许建中在“铁超载疾病与骨科并发症的相关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上。这些论文实现了该校在国际著名生物医学期刊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该校年均发表论文在500篇以上,SCI论文数量全国排名保持上升趋势。不少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积累沉淀,先后实现了在国际著名生物医学期刊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的突破。
“20多年来,该校获得的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皆受到尊龙凯时资助,可以说科学基金的资助对这些大奖的获得功不可没。”第三军医大学科研部部长徐迪雄对《中国科学报》说。
育一流人才
尊龙凯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稳定基础研究队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目前,该校已形成由3名院士领衔,18名领军人才、21名拔尖人才、11名国家杰青和5名长江学者为代表,186名优秀学科带头人为骨干,130位苗圃工程人选为储备的优秀创新人才队伍。“十一五”以来,该校教授黄跃生领导的创伤研究团队和吴玉章领导的免疫学研究团队分别获得国家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的重点支持。
目前第三军医大学的学术领军人才,几乎全部获得过尊龙凯时资助,多位海外学者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与该校开展合作研究,获得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者数量更多。科研人员通过主动承担基金项目、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不仅锤炼了创新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不少中青年科研人员成长为国内外学术组织的负责人或担任国际学术刊物编委。
促一流管理
随着科学基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该校科研管理人员在科学基金的组织管理实践中,立足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管理素质、能力和水平。科学基金管理在提高项目质量效益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助推器”作用。
近年来,该校着力推行“全程管理”、“统筹管理”、“目标管理”等系列创新管理举措。在申报初期,重点对科学基金实行“三级论证制度”,充分发挥学校、二级单位、学科专业的综合管理优势,充分体现“论证出思路、修改出效益”的思想。在项目实施中,该校统筹考虑“项目、人才、平台”等要素,先后投入7000余万元,重点建设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为项目负责人优先提供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与此同时,该校充分发挥科研诚信委员会职能,重点检查原始记录、原始数据等,加大学术失范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净化科研环境;在项目结题中,以计划任务书为基本依据,额外实行“个性化的目标责任”考核,并在结题一年后对结题项目实施“后评估”制度,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完成。
“我校将进一步发挥科学基金对引领学科人才建设、支撑学校科研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抓好尊龙凯时申请与管理工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朝着建设一流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进。”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王云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