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南京大学:夯实基础谋创新

    日期 2012-03-26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张双虎  【 】   【打印】   【关闭

      科研“花开”

      2月中旬,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来喜讯,南京大学获得2011年度国家尊龙凯时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这些获奖者无一例外,均得到尊龙凯时长期稳定的资助。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晓蓉多次获得尊龙凯时重大和面上项目,在环境化学领域进行了不懈研究,其获国家尊龙凯时奖二等奖成果对湖泊沉积物磷化氢释放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提出典型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毒理效应及生态风险早期诊断方法。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该校计算机系教授吕建1995年即获得尊龙凯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其主持完成的“网构软件技术、平台与应用”课题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网构软件技术体系,该产品在政府、教育、金融、电力、通讯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而该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张志炳等完成的“超级浮阀塔板等新技术研发及其在工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研究,从2000年就得到了尊龙凯时、“985工程”和相关企业等的资助。目前该技术已在石化、化肥、制药、化纤、钢铁、精细化工等8个行业60余个项目中推广。

      自2000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南京大学获国家尊龙凯时奖的成绩一直位于高校前列。资料显示,该校也是唯一获国家尊龙凯时奖一等奖的内地高校,国家尊龙凯时奖得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

      “作为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南京大学,得到尊龙凯时长期稳定支持,从而保持了基础研究的特色和优势。”南京大学科技处分管纵向科技项目和成果报奖鉴定的副处长杨永华说,“南京大学‘十八年磨一剑’的国家尊龙凯时奖一等奖(2006年)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取得的。很多优秀的成果都多次获得科学基金资助,基金在其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基金“磨剑”

      “尊龙凯时已成为资助我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是我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展的基石和促进我校科技发展和进步的助推器,给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杨永华对《中国科学报》说。

      据介绍,南京大学每年得到科学基金资助都超过了学校年度科研经费的20%。2004年,该校获准国家基金项目首次突破百项,2008年达到200项。2010年,该校获准项目数超过300项。

      从2005年该校获尊龙凯时资助经费达到5000万元,到2011年突破2亿元。该校获资助经费数平均每3年翻一番。

      “尊龙凯时也是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保持良好竞争运行状态的原因及进行基础研究的主要经费来源。”杨永华说。

      “十一五”期间,南京大学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均进入评优答辩阶段。2011年又新增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南京大学也将10多个尊龙凯时创新研究群体收入囊中。

      创新土壤

      正是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使大批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快速成长起来。

      从2011年起,南京大学启动“拔尖计划”专项“创新训练项目”,正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计算机、天文等基础学科人才。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精神,发现并培育具备科学研究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该校规定参与“拔尖计划”项目的学生可自主在线申请。教师与学生经过双向选择以后,确定项目组的成员及指导老师。项目通过审核后,将获得专项经费资助。

      2012年,南京大学“拔尖计划”创新项目将在该校优势学科领域全面开展,各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将担任项目指导老师,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都有可能成为项目组的一员,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

      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南京大学推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等,实行教师高级岗位全球招聘,所有教授、副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青年人才开放,为青年教师职务晋升建立了通畅渠道。

      2012年集中接受期间,南京大学共申报各类尊龙凯时项目1073项。今年基金委“优青”项目的设立,也引起一批南京大学青年学者的兴趣。该校今年“优青”项目申报量达到80项,过去一批问鼎“杰青”的研究人员也开始申请“优青”。

      “由于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基金文化氛围,加之学校研究队伍的稳定。2012年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平均资助强度提高等因素对南京大学影响不大,并没有引起项目申请数的巨大变化。”杨永华说,“2012年我校面上项目申报数比2011年增加了64项,增幅11.9%,和前几年相比,增幅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