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用系统而动态的眼光看企业创新

    日期 2012-03-26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李芸  【 】   【打印】   【关闭

      我们都熟悉那个被咬过一口的苹果的LOGO,但该LOGO的具体含义如何,却众说纷纭。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顾琴轩更愿意相信这种解释: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寓意不完美,只有不完美才会促使创新、追求完美。

      拥有完美主义创新文化的苹果公司是顾琴轩研究企业创新的案例之一,从2008年起,她开始主持研究尊龙凯时资助项目“基于多层次组织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试图从理论到实践,探究促进国内的企业创新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之途径。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对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这样指出企业在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在科学技术和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创新也成为企业维持生命活力、获得持久竞争力的根本活动,是企业的一种生存状态。

      然而,我国的企业创新情况并不容乐观。《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显示: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创新能力比较低。由于企业创新意识不够强、研发投入不充分、创新型人才不足的原因,企业创新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研究如何促使企业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既十分重要又很迫切。”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顾琴轩,依托尊龙凯时资助项目“基于多层次组织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对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近日,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顾琴轩出版了新书《促进企业创新:理论与实践》。

      创新的多层次研究

      顾琴轩说:“在进行课题研究之前,我查阅了国内关于企业创新研究的书籍,发现大多数着眼点在企业创新的研发、企业创新的政府扶持等方面,而很少把企业作为一个创新的主体、创新的组织来进行系统研究。”

      传统的组织研究将组织切割成个体、群体与组织层次,研究者不是倾向于强调宏观的观点就是微观的观点。微观的观点着眼于个体与行为的差异,而宏观的观点强调个体行为的集体或共同反映。只采用宏观的观点或微观的观点难以准确而全面地解释组织行为。

      “企业是创新的组织,组织是一个多层次的、层层相扣的系统结构,个体、团体与组织在多重层次中相互影响与整合,以创造产出。因此,必须视组织为一个整合的系统。”顾琴轩说。

      “基于多层次组织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其根本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组织创新活动是由多个层次的创新活动构成,并受到多个层次的因素影响。一个层次上的现象会影响另一个层次的现象,从而以一个更丰富的视角来研究某个现象。研究多层次现象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组织、群体及其他情境因素如何由上而下影响个体层次的结果变量;二是个人感知、态度及行为由下而上以形成群体、组织的现象。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顾琴轩还一再强调要分清楚几个概念词汇的确切含义。“我看到很多报刊杂志乃至学术论文,对创新、创造力、创新能力在混用,概念不是很清楚。”顾琴轩说,“从英文上来看,三者很好区分。创造力是creativity、创新是innovation、创新能力是innovation capability。可见创造力更多的强调是一种新的、有用想法的生成;创新是一个过程,一个创意只有在被充分实施或者商业化之后才能被称为创新;而创新能力则是一种整合能力,即整合组织中关键能力和资源以成功促使创新的一种能力。”

      实践有真知

      《促进企业创新》一书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开讨论。在理论部分,本书侧重讨论了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或形式。

      企业创新实践研究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该书采用了单案例和跨案例的两种研究方法。在单案例研究中,作者选择了创新卓越的三家企业:逾百年持续创新的3M公司、引领顾客体验的苹果公司及以技术为核心的欧特克软件公司。三家企业的创新各擅其道,各精其术。三家企业各自独特的创新实践会给企业管理者带来独特的创新管理启示。

      跨案例研究则是选择同处通信行业、不同所有制但均十分强调创新的三家案例企业:爱立信(中国)公司、华为、上海贝尔。跨案例研究聚焦这三家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的比较研究,从中可看出,他们在提升创新能力上各有特色,同时又有共性:具有明确的创新战略规划,致力于新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开发,致力于开发和应用核心技术和知识能力,致力于研发伙伴网络的构建,致力于整个组织结构的协同作用及快速响应。

      顾琴轩说:“从这些经过多次现场调研和访谈的真实的企业创新案例研究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一系列的动态能力建构,需要通过战略规划、创新文化营造、创新过程管理、产品和服务创新、核心技术和知识能力开发与应用、组织结构设计与响应、伙伴网络构建七大方面的综合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用系统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