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一项资助与一个学院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杰青群体纪实

      日期 2014-08-25   来源:   作者:彭科峰  【 】   【打印】   【关闭

        “杰青基金”在学术界和科研组织机构中已经形成品牌,享有较好声誉,为国内科技界所公认。展望未来,“杰青基金”必将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尊龙凯时委员会化学科学部所涌现的“杰青”中,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

        “杰青”设立20年来,共有3004名青年科研人员获得资助,化学部共有422位“杰青”,这其中,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涌现出23位“杰青”获得者,占据了该学部获此人才类项目总数的5%。这一点,在国内高校当中也属难得。

        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学院能够涌现出这么多的“杰青”?获得“杰青”之后,他们的科研生涯有什么改变?“杰青”在哪些方面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期来到厦门大学,对这一“杰青”群体进行了专访。

        凝聚个人学术思想

        “23名‘杰青’获得者中,现在我们学院还有20人留下,其余3人有的在厦门大学其他学院,有的去了其他科研院所,留在厦大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还是很大的。应该说,‘杰青’在我们学院发挥了标杆作用、示范作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袁友珠不无自豪地表示。他认为,“杰青”群体对于打造学院的品牌也是一大帮助。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兆雄是2007年的“杰青”获得者。谈及这一资助对自己的帮助,他感慨颇深,“我认为,申请‘杰青’的过程,就是对个人学术思想的凝练、把握和提升的过程”。

        在没有获得“杰青”以前,谢兆雄认为,自己的科学研究是发散性的,“东抓一点,西抓一点”,但在准备“杰青”这堂“考试”的过程之中,他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的科研方向,对自己过去的科研作全面的总结和梳理,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科研方向”。

        拿到“杰青”之后,谢兆雄最高兴的是,自己选择的科研方向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与肯定。同时,这也坚定了自己继续从事原创性科研的信心。

        2013年,陶军教授获得了“杰青”的资助。而这一天,离他选择回国做科研已经过去了七八年。他认为,自己一开始并非瞄准“杰青”做科研,但是他在分子磁性调控领域的研究,最终获得了专家的认可,“其实获得‘杰青’,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延长学术生命

        对于另外一些科研人员来说,获得“杰青”,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

        从事原子簇化学方向研究的厦门大学教授王泉明,是2011年的“杰青”获得者。2005年,他选择从美国回到国内,“当时我记得特别清楚,院里的办公楼还在装修,一时也没有实验室可以搞研究。我整天呆在另外一个老师的办公室,思索自己的课题”。当然,这一情况并未持续太久。

        获得“杰青”那年,王泉明已经44岁,离45岁的“杰青”年龄门槛只有一步之遥,“我很庆幸,总算抓住了青春的尾巴”。对他而言,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也是一个加油站,“可以这么说,‘杰青’延长了我的学术生命”。

        王泉明的感慨并非虚言。在国内一些高校,很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教授、学者,因为没能在45岁之前得到“杰青”的肯定,最终选择了转向应用型研究,“我知道的例子不少。‘杰青’不但给了我荣誉感,也给了我继续在基础研究领域扎根、奋斗的动力。”王泉明说。

        王泉明的同事、2008年“杰青”获得者龙腊生也有类似的感受。他也是赶在45岁门槛之前,“最后一年得了‘杰青’”。他认为,“杰青”是人才资助项目中,相对最公平、公正的一个,“重在选人,而不是选项目,它让我可以在科研方面作一些长线的研究”。

        群体力量成就辉煌

        偏居南海之滨,远离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缘何能涌现20多名“杰青”?对此,院长江云宝认为,这缘于学院独特的团结互助、协力创新的文化氛围,而这一文化氛围,也与“杰青”息息相关。

        “我们学院有一个传统。每一个青年学者在申请‘杰青’之前,我们都会有好几轮的‘杰青’预答辩。这一过程,由学院的院士和已经获得‘杰青’的教授作为评委,对申请者进行车轮式轰炸,让他们提前感受‘杰青’正式答辩的氛围。”江云宝说。

        2008年“杰青”获得者、厦门大学教授任斌对此感受颇深。他认为,参加学院组织的预答辩时,评委席上全是专家,教室里还有几十名各个学院的青年学者旁听,压力很大,但也有利于自己的成长,“能让自己深入思考科学问题,视野更加开阔。另外,因为需要向评委说明自己的研究重点在哪,让评审认同你,这对自己的教学、科研的方式方法都有所促进”。学院每年组织的预答辩不仅对参加答辩人员,同时对年轻人也有很大帮助。

        杨朝勇是2013年新鲜出炉的“杰青”获得者之一。他也对学院的这种互助式文化氛围深有感触。2006那年,他在美国博士毕业后,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2008年,他选择回国,加入厦门大学。在化学化工学院这个“杰青”辈出的群体之中,他觉得“这里的学术环境很好,至少不比国外差”。他认为,“杰青”是一名青年学者成长的信标与引擎,意义重大。

        “在主持国家‘863’‘973’等重大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中,大都是‘杰青’获得者。我们曾经获得一系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项,也大多由‘杰青’主持完成。可以说,‘杰青’是我们学院的宝贵财富,也为我们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江云宝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