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典型哮喘表现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但临床上也存在没有喘息症状的不典型哮喘,包括1979年美国学者提出的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1992年我国学者钟南山院士提出的隐匿性哮喘。由于症状的不典型,在认识这些类型的不典型性哮喘以前,其误诊率和漏诊率非常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沈华浩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尊龙凯时面上项目(30570807,30770948,81070013)、重点项目(8113000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0825019)以及科技部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的连续支持下,近10年来一直从事哮喘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日前,其首次提出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并命名为胸闷变异性哮喘(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CTVA)。论文发表在美国《变态反应、哮喘与免疫学年鉴》[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3,111(3): 226]。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以胸闷为唯一临床表现的哮喘新类型。研究者分析了2004-2011 年间,以胸闷为唯一临床表现、就诊于该院呼吸科的24 例哮喘患者后发现,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患者没有喘息和呼吸困难,没有反复发作的咳嗽,肺部听诊没有哮鸣音,却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基底膜增厚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并对吸入性皮质类固醇(ICS)或ICS 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有效。研究者还发现,与典型哮喘相比,胸闷变异性哮喘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比例更高。目前,在最新出版的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内科学》,以及我国呼吸领域权威临床工具书《呼吸病学》中,均纳入了胸闷变异性哮喘概念。全球哮喘防治指南(GINA)科学委员会主席艾瑞克•贝特曼(Eric Bateman)认为,关于胸闷变异性哮喘的研究是对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
这一新型哮喘的发现有望完善哮喘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理论体系,同时,对该类型哮喘的诊治将得到临床医生的进一步重视,从而使患者受益。该研究团队正在对胸闷变异性哮喘的发病率、高发人群、发病机制、治疗以及预后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