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我国科学家对汉坦病毒溯源与进化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日期 2013-03-28   来源:医学科学部   作者:闫章才 张作文 薛丽香  【 】   【打印】   【关闭

        病原学国际权威杂志《PLoS Pathogens》2013年第二期以封面论文发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张永振研究员的最新研究成果“Phylogeny and Origins of Hantaviruses Harbored by Bats, Insectivores, and Rodents”。本成果由尊龙凯时(81290053,81271161)等项目资助,发现了四种新的汉坦病毒及其宿主动物,揭示了汉坦病毒的起源进化及其与动物宿主的关系。

        汉坦病毒能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或“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当今最重要的动物源性病原体之一。“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主要流行于美洲,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等前期症状,而后出现以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重症病死率高达60%。我国流行的是“肾综合征出血热(也称为流行性出血热)”,以发热、休克、出血和肾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如救治不及时,会导致病情危急,并发症多,高病死率。张永振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于浙江省温州市和龙泉市、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地区及云南省梁河县等广泛捕捉啮齿目、食虫目、翼手目等哺乳类动物,筛查汉坦病毒等病原(或潜在病原)体。结果在浙江龙泉的中菊头蝠、湖北黄陂的普通伏翼蝠、内蒙古牙克石的东北鼩鼱、云南梁河的短尾鼩中发现了四种新的汉坦病毒。四地发现的汉坦病毒相互间差异很大,并与国际上已知的汉坦病毒在氨基酸序列上存在7%以上的差异,符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制定的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新种的分类标准,认定为汉坦病毒属的四个独立新种,分别命名为“龙泉病毒、黄陂病毒、牙克石病毒、梁河病毒”。

        该研究还发现,在浙江龙泉地区,不仅中菊头蝠能携带龙泉病毒,中华菊头蝠与单角菊头蝠也能携带该病毒,当地蝙蝠龙泉病毒的携带率为5.3%。这些研究充分表明除食虫目与啮齿目动物外,蝙蝠也是汉坦病毒的宿主。对新发现的汉坦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与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翼手目(蝙蝠)与食虫目动物携带的汉坦病毒在进化树上处于祖先位置,显示汉坦病毒可能最早在蝙蝠或食虫目动物出现,然后跳跃到啮齿类动物,形成在啮齿类动物间以及啮齿类动物到人的传播。

        由于蝙蝠具有群居性及远途飞行能力,可能更利于汉坦病毒的播散,因而蝙蝠及其携带的汉坦病毒对出血热防控的公共卫生意义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研究结果于2013年2月7日在线发表后,2月8日“HNGN”、“Science alart”、“Life scientist”、“ZEENEWS”、“JAGRAN POST”、“HIGHER EDUCATION”、“Scoop.it”、“Universty World News”等国外媒体即进行了图文并茂的报道,悉尼大学网站等多家网站也进行了转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