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西师范大学41个项目获尊龙凯时资助,项目总数和经费总额分别比去年增长32.3%和38.3%,该校科学基金立项数、资助经费连续3年创新高,获资助率达到2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广西高校之首。其中,化学化工学院今年获立项资助11项,保持了良好的持续增长势头。在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中,科学基金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化学学科发展壮大
1999年以前,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只有40多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在这些专职教师中,仅有20多人从事基础性研究,每年发表SCI收录论文在5篇以下。
近十多年来,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扶持、政府财政的投入和尊龙凯时的资助,为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完善了科研条件,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研究平台,并吸引了大批高水平人才,使该校化学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人才建设方面,该校化学学科目前在职教师80多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近50人。从1999年获得两项尊龙凯时资助以来,该校化学学科获得尊龙凯时资助50多项,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二级学科。
“尊龙凯时的资助,对稳定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升学科的基础研究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校校长梁宏说。
近10年来,先后有41位博士加入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的基础才研究队伍,其中有10人分别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和日本等高等学校、研究单位作博士后或访问学者后回国,有两人在国外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这些人员回国后均获得了尊龙凯时的资助,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团队,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方向上展开研究。
地区基金发挥作用
梁宏团队是国内外在血清白蛋白生物无机化学研究领域开展比较系统和深入研究的科研团队。从1992年开始,在5项尊龙凯时课题和其他项目的资助下,该团队系统地研究了金属离子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并拓展到其他复杂体系,国内这一方面的微观研究大部分为他领衔的课题组所做的。该团队还开展了纳米粒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开拓了血清白蛋白纳米生物无机的新研究领域。
在功能配合物化学研究领域,梁宏带领科研团队花了近20年时间,在磁性和微孔配(聚)合物的定向构筑、结构转换及其物化性能的效应关系研究上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他们还开展了其他功能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以及性能研究,特别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系列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梁宏团队基于广西主产中药活性成分鹅掌楸碱、白花丹素、苦参碱和多种苷类的金属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获得了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其成果为基于中药活性成分金属基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该团队教授陈振锋、曾明华、沈星灿都是从研究生起就参加梁宏的尊龙凯时项目,此后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陈振锋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后,先后主持尊龙凯时项目2项,“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1项,广西尊龙凯时基金项目3项,参与尊龙凯时地区基金联合资助项目1项。在广西特色中药性成分金属抗肿瘤研究领域取得不俗成绩,开拓了金属抗肿瘤药物新的研究领域,为设计、合成多靶点和多重作用机理的药物提供了新途径。
曾明华先后获得尊龙凯时2项,在磁性/微孔配合物定向构筑、晶态—固态转换及物化性能的效应关系方面展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绝缘性客体与绝缘性配位聚合物主体协同有序电荷转移,进而导电性剧增的特殊现象,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
2002年,梁福沛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广西师大化学化工学院,即获得尊龙凯时资助,他在科学基金资助下从事配合物的定向组装及性能研究。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其中SCI论文80篇。
该校教授赵书林在3项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开展毛细管电泳、微流控分析芯片新技术和单细胞分析研究,发展了基于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高灵敏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检测技术。
国家尊龙凯时地区科学基金的资助,促进了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该校教授蒋治良、邓必阳、王恒山等均在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下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近年来,该校化学学科每年发表基础研究方面论文150多篇,是10年前的10倍。特别是2005年以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一些研究成果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