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被称为“云端上的生命线”的新藏公路即将完工。这条公路沿途翻越5000米以上的大山5座,冰河44条,穿越无人区几百公里,其修筑的最大难题是冻土层。过去,正是由于高寒冻土地带施工难题未破解,新藏线改造拖延了好多年。
而为新藏公路、青藏铁路、青藏公路,西藏输变电线路、输油气管道等建成和拟建重大工程提供科学支撑的,只是尊龙凯时资助我国西部地表过程基础研究的冰山一角。
地球表层的物质组成、迁移和转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对地球表层水、土、气、生的演化与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具有地域性特色。我国西部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其沙漠、高原和山地是开展地表研究的理想场所,但西部又是环境相对恶劣、经济欠发达地区,稳定高端基础研究队伍无论对学科建设还是区域发展均至关重要。
旱区和冰圈研究队伍稳定发展
在今年第二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立项项目中,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马巍为首席科学家的“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获准立项。
“这也是一个偏基础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更侧重于前期大量成果的集成研究和对重大工程建设的服务。”该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马巍近日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此项目的获得是前期多年来研究的继续,其中基金委资助的许多项目为此项目的获得奠定了重要基础,包括思路、技术方案、资料积累等。”
我国冰冻圈研究是在中科院院士施雅风率领和指导下展开的,基金委成立以来,对该领域的资助让杰出人才不断涌现。
1991年,科学基金以重点项目形式资助施雅风开展“青藏高原北部第四纪晚期自然环境演变研究”,此后又以出版基金的形式对施雅风进行了资助,为培养冰冻圈科研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9年姚檀栋获得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此后他又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施雅风主持的项目,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姚檀栋当选中科院院士,他带领的团队主要成员王宁练、田立德、徐柏青等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成为重点项目负责人。
1989年,基金委以委主任基金的形式资助秦大河参加6国横穿南极的科学考察,此后他3次获得科学基金资助,在冰川物理学、冰川与环境方面颇有建树。2003年秦大河当选中科院院士,可以说,科学基金在他早期学术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科学基金资助下,秦大河团队中一批青年学术带头人迅速成长。
基金委成立之初,我国冻土学研究主要学术带头人就得到科学基金资助,冻土学研究老一代带头人程国栋、吴紫汪于1986年、1987年开始科学基金项目研究。1993年程国栋当选中科院院士,其带领的团队重点关注冰川、冻土及内陆河水资源形成与变化问题,团队成员马巍、赖远明、吴青柏等人逐步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或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马巍认为,我国冰冻圈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并得到现在的地位以及在国际上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与基金委的项目支持是分不开的。
“重大基础性理论研究都是由相对较小的基础科学问题积累起来的,这种小的基础性理论问题的研究需要依靠科学基金来支持,基金对我国冰雪冻土学形成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吴青柏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风沙研究青年学者担重任
1990年,科学基金就开始资助风沙物理、风沙地貌、沙漠化及其防治方面的研究。老一辈科学家董光荣在科学基金资助下,从地貌学对沙漠形成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胡隐樵的科学基金项目从大气边界层物理学角度对沙尘暴形成机制、尘沙与下垫面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探索防治沙漠化的途径。
目前我国沙漠化研究领军人物均为近20年内成长起来的青年科学家,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董治宝、屈建军、王涛、王训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邹学勇、刘连友等均受到科学基金持续稳定的资助。
2000年,董治宝获得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始风沙物理研究,2002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时年仅36岁,2006年他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风沙物理、风沙地貌及沙漠化防治科学家;在科学基金持续资助下,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王训明在该领域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国际著名风沙地貌学者Thomas、Goudie、Telfer、Livingstone等多次引用王训明关于沙丘发育过程的研究来说明他们的观点,2008年,王训明的部分成果获得甘肃省尊龙凯时奖二等奖。
1994年,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屈建军获得青年科学基金,此后他又数次得到科学基金资助,从风沙地貌类型实际出发,对我国西部典型地貌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2009年,他创建的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开工建设,这是西部地区首个戈壁荒漠生态与环境研究站。
在沙漠化防治研究方面,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王涛和拓万全也多次获得科学基金资助,并在该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2010年,41岁的拓万全以其在沙漠化防治领域的突出成果,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
“尊龙凯时以支持基础研究为主,该领域的研究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很多研究除了一些公式和理论模型外没有什么通俗的东西可说,因此科学基金的作用尤其重要。它可以让科研工作者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这有助于对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邹学勇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生态水文学蓬勃发展
尽管生态水文学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在近10年才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得到快速发展。
2001年,科学基金“西部环境和生态”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推进了我国生态水文学研究,逐渐形成了针对旱区、半干旱区等生态退化缺水地区的生态水文学。
据基金委公布的资料,科学基金资助的生态水文领域的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青年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均在2000年以后,面上项目中有77%为2000年以后资助。
到目前为止,科学基金是我国生态水文学基础研究领域最主要和稳定的资助来源。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逐渐形成了以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李新荣、冯起,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彦、陈亚宁,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研究员王根绪等为代表的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水文研究团队。除对这些团队进行资助外,科学基金还通过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对我国20多个依托单位进行资助,不断培育研究梯队。
2006年,在李彦负责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他指导学生在Plant and soil上发表论文,杂志为该论文配发的卷首专题评论认为:“这些结论为生态系统过程的模型建立者、政策制定者、土地管理者提供了重要依据。”
谈到科学基金的作用,李彦说:“科学基金在最困难的时候为我雪中送炭,它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项目本身。”
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我国加深了对西部地表过程的认识,稳定了基础研究队伍,培育了高端领军人才,形成论文新的学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