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科普快讯

 

    记忆塑料有多神奇

    日期 2016-01-21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郑宁  【 】   【打印】   【关闭

      不久前,浙江大学谢涛课题组在《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上发表论文,报道了他们发明的塑料,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复杂可变形“折纸”。不仅可以记住它最近被塑造的造型,还可以“重置”记忆,记住更多的新造型。我们特约该课题组研究人员向读者简要介绍。

      早在20世纪中叶,人们已经发现并开始使用传统的形状记忆塑料,比如用于包裹电缆的热缩管、用于包装矿泉水瓶的热缩膜等。这类材料通常能在加热后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改变形状,并在冷却后能记忆这个临时形状,这个临时形状能够通过重新加热而回复到原始形状。

      简单地说,形状记忆塑料在常温下是较为硬质的塑料,加热后不会液化,而是变为有弹性的橡胶,冷却后又重新变为塑料。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新型形状记忆行为的发现和一些高附加值应用的开发,形状记忆领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德国科学家安德烈亚斯·莱德雷恩课题组和浙江大学谢涛课题组走在国际最前沿。

      近年来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是:谢涛课题组在发现的多形状记忆效应(即形状记忆材料可以同时记忆多个临时形状)及莱德雷恩在2013年发现的可逆形状记忆效应(即形状记忆材料可在两个临时形状之间可逆变化)。

      谢涛课题组在《科学进展》中阐述了可塑性的形状记忆材料,这也是一类新型的形状记忆材料。他们利用折纸技术将一块聚合物材料平板在无需模具的条件下植入复杂的原始形状,从而首次实现了复杂可变形折纸:从一艘“船”变为一只“鸟”——“鸟”是原始形状,而船是临时形状。更重要的是,原始形状还能继续不断地被改变,变成“飞机”、“风车”;而临时形状更是能被折成千奇百怪。

      那么,类似这样的技术可能有什么应用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外科手术都趋向用微创的方法进行,手术的切口只有一个钥匙孔那么大。但是目前的许多生物辅助材料,比如人工器官,体积是比较大的,只能开刀大手术。如果用记忆材料制作这些人工器官,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材料做成细长的形状,便于它在手术的时候,顺利地通过微创口进入人体。到达人体内后,这种材料会在体温的作用下,慢慢展开,并且和人的体内环境融合。

      这只是例子之一,在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这种技术的应用还有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