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资助成果

     

      我国科学家发明超灵敏海森结构光超高分辨率显微镜

      日期 2018-04-20   来源:生命科学部   作者:王璞玥 冯雪莲  【 】   【打印】   【关闭


      图1. 海森结构光显微镜解析囊泡融合孔道形成全过程。
      上图:实际的动态过程解析;
      下图:由实验结果得到的囊泡融合的四个中间态。

      图2. 海森结构光显微镜显微镜下观察到COS-7细胞中的内质网和线粒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蓝色的线粒体用MitoTracker Green标记,可以清楚辨识内嵴结构;品红色的是用SEC61-mCherry标记内质网结构。

        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项目编号:31327901)等资助下,北京大学陈良怡教授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谭山教授团队发明了一种超灵敏结构光超高分辨率显微镜——海森结构光显微镜(Hessian SIM)。研究成果以“Fast, Long-term,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With Hessian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快速、长时间、超分辨成像海森结构光显微镜)为题,于2018年4月11日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 (《自然·生物技术》) 上发表。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bt.4115。

        陈良怡教授团队发明的海森结构光显微镜的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85纳米,能够分辨单根头发的1/600到1/800大小结构,而所需要的光照度小于常用的共聚焦显微镜光照度三个数量级。由于极低的光漂白以及光毒性,实现了100 Hz超高分辨率成像下连续采样10分钟得到18万张超高分辨率图像,或者是在1 Hz超高分辨率成像下连续1小时超高分辨率成像基本无光漂白。此项突破性成果的获得,一方面是基于硬件自主设计的新偏振旋转玻片阵列、高精度的时序控制程序以及高数值孔径物镜的应用;另一方面归功于创新的重构算法,借鉴了人眼区分信号和噪声的机制,首次提出将生物样本在多维时空上连续、而噪声是完全随机分布的先验知识用于构建海森矩阵,指导超高分辨率荧光图像的重建。

        与获得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受激辐射损耗超高分辨率显微镜(STED)相比,海森结构光显微成像以极高的时间分辨率、极低的光毒性在活细胞超高分辨率成像方面占显著优势。例如,在观察细胞内囊泡与细胞质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和激素过程中,海森结构光显微镜与STED显微镜(分辨率60纳米,每秒5幅左右;巫凌钢实验室2018年3月Cell(《细胞》)上线的文章)都可以观察到囊泡融合形成的孔道;但是,海森结构光显微镜还解析出囊泡融合时四个不同中间态,包括囊泡打开3纳米小孔、囊泡塌陷、融合孔道维持和最后的囊泡与细胞质膜完全融合的过程,真正可视化膜孔道形成的全过程(图1)。

        此外,应用海森结构光显微镜,陈良怡教授团队首次在活细胞中解析细胞能量工厂--线粒体--融合、分裂时内嵴的活动,以及线粒体内嵴自身的重组装过程,也能够观察活细胞内内质网与线粒体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动态变化(图2)。这是之前领域内无论是使用STED还是其它超分辨率显微镜都无法观察到的现象,也凸显出超灵敏海森结构光显微镜对于观察光毒性敏感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动态结构方面的独特优势。

        超灵敏海森结构光显微镜是目前活细胞成像时间最长、时间分辨率最高的超高分辨率显微镜,适用于各种细胞、不同探针的荧光成像。可以说,所有应用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场景都可以使用海森结构光显微镜,因而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